承壺之器
載茶人達觀之心
品茶論道 樂此不疲
壺承的興起,借鑒于工夫茶使用的茶盤,又因上世紀80年代流行起來的“干泡法”而促進繁榮,近來因茶席布境造境等美學考慮而廣為人識。
工夫茶中泡茶,多講究淋壺、壺外追熱,內外夾擊,其目的如下:
? 使壺內茶溫保持,盡可能泡出茶的韻味精華、改善茶湯的溫潤細膩或層次,如鳳凰單叢、巖茶等;
? 用于“養壺”,使壺養出自己滿意的“包漿”效果。
隨著“干泡法”的興起流行,淋壺變得越來越少,直至不再需要了,以使整個茶臺、茶席干凈整潔、雅致美觀。泡茶者靜心事茶,而壺承的出現,功用就更傾向于保持席面造境的美學功用了。
壺承的形制,從隨拾而取的一塊木石,到工業化生產的批量,再到純手工打造的精致,應用盡有。而材質也就有或木或竹,或石或鐵,或瓷或陶,或銅或錫,或金或銀或玉,等等,不一而足。
從日常生活中就地取材,如家用的菜碟、粗瓷大碗、甚至是鐵盤,隨手可得、隨地而拾的一塊自然天成的磚頭、木頭等等。器具生活中常見,一物多用,看似隨拾、漫意、不經心,亦處處透露著生活的禪味。
陶藝家們的手工壺承,提高了茶具在茶席中的美學價值和觀賞性。手工制作的精致壺承,手與泥土的溫度,匠心打造,形態自然,更具藝術感及奢華需求。
至于搭配茶席壺承的選取法則,則無定勢,能夠讓茶席的主次關系更清楚,更好地表現出茶席主題,從而提升茶席的總體美感,便于得心應手的泡茶為主。
壺承在茶席中主要起功能性作用,使茶壺不會長時間浸泡在水中,保持茶席的整潔美觀。所以在器形的選擇上需注意:
? 壺承應適當大于壺的空間占位,太大顯壺小,過小則顯茶壺周轉不暢有局促之感;
? 考慮器形的美感,也要考慮總體造型的搭配設計。壺承顏色宜略淺于茶席的顏色,或色調一致,盡可能不過于刺眼喧賓奪主。
壺承,既然是為了承載別人,突出“壺”,更應隱去浮華,成就主泡茶器。